虽然SS相对而言不被视为主要的出水控制指标,但是一旦出现异常,一方面难免会被问责,另一方面这往往是生化系统出现异常的信号,因此运营人员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知其原理以及对策。
要搞清楚SS超标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其来源。出水悬浮物的来源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活性污泥,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进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在预处理阶段已经消除殆尽,预处理之后处理的主要是溶解性污染物,只有活性污泥会产生悬浮物。有了这一认知,就可以进一步知道SS超标问题出在活性污泥上,而在整个工艺链中涉及活性污泥的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活性污泥发挥作用的好氧池,二是分离活性污泥的二沉池,而工程经验中,造成出水SS超标的原因也都出现在这两个环节。这个阶段造成出水SS超标的原因主要在于活性污泥的性能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活性变差、沉降性能变差、菌胶团破摔,有大量微小的悬浮颗粒散逸出来,且无法在二沉池沉降,最终导致出水SS异常。也就是说只要诱发污泥出现上述现象,就有可能导致出水SS超标。常见的情况有:污泥中毒死亡后,一方面,菌胶团会散逸出微小絮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失去活性,有机物得不到去除,这会导致出水水质浑浊。与之伴随的会出现二沉池飘泥、污泥上浮、泡沫等现象。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在生物处理系统出现中毒症状后,首先应通过现象观察,借助理化分析手段,判明中毒的原因,对症下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污泥老化一旦发生会导致污泥无机化程度会变高、凝聚性变差、污泥絮团松散变大、液面有细小浮渣、沉降速率变慢,最终影响出水水质。这种情况的对策是:我们要经常确认当前排泥流量和活性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食微比的确认,间接指导活性污泥排泥流量的控制。对曝气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过曝气,将曝气池出口的DO浓度控制在2.5mg/L左右即可。避免低负荷运行状态的出现,从而规避活性污泥老化的发生。污泥膨胀后,污泥结构会变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最终影响出水水质。这种情况的对策是:①临时控制:用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防止污泥流失,包括污泥助沉法和灭菌。助沉法一般是向膨胀的污泥中加入助凝剂。灭菌是向污泥中投加化学药剂以杀灭丝状菌,从而控其膨胀。②工艺调节控制:用于运行控制不当造成的污泥膨胀。例如DO太低造成的,可以增加供气;PH过低造成的,可以调节水质或加强废水排放管理;由于营养物质缺乏造成的,可以投加营养物;由于F/M过低造成的,可以在不降低处理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提高F/M。③永久性控制:对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或在设计新厂时候予以充分考虑,使得污泥膨胀不发生,以防为主。常用的措施是在曝气池前端安装生物选择器,通过生物选择器对微生物的选择培养,使得系统内只允许菌胶团细菌增殖,而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好氧段曝气过量,一方面会将污泥打碎,产生微小颗粒,另一方面会使混合液中含有大量的微小气泡,含有气泡和微小颗粒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后,气泡会使颗粒物浮在水面难以沉降,最终影响出水水质。这种情况的对策是:根据负荷调整曝气量,控制在2~4mg/L,负荷低时可控制在1~2mg/L。前述好氧池异常中讲的情况,只要发生,不管二沉池本身是否异常,都会导致出水SS异常;而在好氧池中活性污泥正常的情况下,二沉池存在问题也会导致出水SS异常,常见情况有: 进水量突然增加,会使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升高,导致上升流速加大、影响活性污泥的正常沉降,水流夹带污泥碎片经出水堰溢出,影响出水水质。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调节池的作用,使进水尽可能均衡。当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较稳定维持时,二沉池的溢流堰以及出水集水槽内容易附着藻类,水流过程中,脱离的藻类会裹挟其中。刮吸泥机出现不可见故障时,会造成局部的污泥长期停留在二沉池,最终腐化解体,形成细微颗粒飘散在水中。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及时修理刮吸泥机,使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混合液浸入二沉池后,污泥停留时间过长,会发生腐化解体,进而产生细小颗粒随水流溢出。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加大回流污泥量,缩短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如果好氧池发生硝化反应,且在污水进入二沉池后停留时间较长,二沉池容易发生反硝化脱氮反应,氮气携带细小污泥上浮。这种情况的对策是:一方面是加大污泥回流量、缩短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另一方面是控制曝气池末端的DO值,避免混合液在二沉池形成缺氧环境。二沉池的稳定运行首先建立在合理的设计上。我们知道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利用的是污泥的自然沉降性能,这个过程一方面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是需要足够的场地。如果设计过程中为了节省场地而选择了过短的停留时间或者过高的表面负荷,沉淀效果就会变差,最终影响出水水质。
---end---